近年来,以极低价格吸引消费者的“折扣超市”迅速崛起,成为零售行业的一股新势力。这些超市往往将商品售价压至接近成本甚至更低的水平,例如文中提到的可乐从4.3元降到2.3元。表面上看,这种定价策略似乎难以盈利,但实际上,其商业模式背后隐藏着一套独特的盈利逻辑。
首先,这类超市通过大规模集中采购和供应链优化降低进货成本。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和高周转率,它们能够与品牌方直接合作,跳过传统中间环节,实现成本压缩。其次,低价策略的核心在于高频次消费场景。消费者通常不会因为一两件商品的优惠而专门前往,但当多种日常必需品都保持低价时,他们更倾向于频繁光顾。这不仅增加了单店销售额,还提高了用户黏性。
此外,此类超市还通过增值服务获利。比如推出会员卡、自有品牌商品或跨界合作(如餐饮、娱乐等),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同时,较低的租金成本(选址多为郊区或社区)也显著降低了运营压力。
因此,尽管单件商品利润微薄,但依靠高客流量和综合收益模式,这类超市依然能够实现盈利并快速扩张。目前,类似企业已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上万家门店,展现了强劲的增长潜力。这也提醒传统零售业者:唯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