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至15日,七国集团(G7)领导人在意大利南部普利亚大区一家豪华度假酒店召开了年度峰会,会议议程覆盖了俄乌冲突、巴以问题及涉华议题。然而,尽管会址风景秀丽,往昔吸引诸多名流,国际媒体却普遍对此次峰会持悲观态度,预测其成果有限。
G7各国领导人当前各自面临国内挑战。美国总统拜登抵达意大利前夕,其子亨特被判定三项重罪,使拜登成为首位在职期间子女获罪的美国总统。英国首相苏纳克宣布提前大选,民调却不乐观;法国总统马克龙因政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失利,决定解散国民议会重新选举;德国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在选举中遭受历史性挫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同样面临民意考验和党内动荡。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作为东道主,尝试打破G7的封闭形象,邀请了多位非西方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代表参会,规模空前,但这些嘉宾不参与正式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受邀的几位外国领导人自身也面临国内困境,如印度总理莫迪、南非总统拉马福萨等,显示全球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
峰会讨论内容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俄乌冲突、巴以问题、移民、人工智能等,然而,鉴于多数领导人忙于应对国内政治危机,外界对峰会的实际成效持保留意见。分析人士指出,国内政治干扰可能削弱G7在重要议题上的决策力,特别是对华和对俄政策。欧盟内部的分歧、美国与欧盟在处理俄罗斯资产冻结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以及在巴以问题上的不一致,都预示着此次峰会难以取得显著成果。至于涉华议题,预计G7内部将展现更低的团结度,反映出各国与中国之间复杂的经济联系。
此外,G7作为一个传统西方强国俱乐部,其全球影响力受到质疑。随着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G7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滑,引发了关于其是否还能有效引领全球经济和外交政策讨论的讨论。金砖国家等新兴合作机制的扩大和活跃,进一步凸显了全球权力结构的转变,促使部分观点认为G20或许更能代表当前世界的多元声音和实际力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