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高考作文题不偏不怪,聚焦时代与人性思考

导读 6月7日,全国高考启幕,随着语文科目的考试结束,各地区的作文题目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的作文试题多样,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不约而同地...

6月7日,全国高考启幕,随着语文科目的考试结束,各地区的作文题目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年的作文试题多样,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不约而同地围绕“人”与日常生活展开讨论,体现了对个体、社会及时代技术发展的深刻洞察。

回顾去年,人工智能如ChatGPT、文心一言参与高考作文创作的现象引发热议,AI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成为热点话题,也促使人们反思技术进步对社会的影响。今年,新课标I卷继续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提出疑问:在互联网普及与AI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否会因此减少?这一开放式题目鼓励考生从多角度审视个体、社会与技术之间的复杂互动,引导他们在人生新阶段前对现实与未来进行深入思考。

其他考卷的作文题同样贴近生活,全国甲卷聚焦人际交往中的坦诚沟通,强调其在解决冲突、增进理解方面的重要性。北京卷的“历久弥新”与“打开”两个主题,则分别探讨了时间沉淀下的价值重生和个人成长中视野拓展、心灵开放的必要性。天津卷则以“被定义”与“自定义”为核心,启发考生思考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之间的平衡。

这些作文题目贴近实际,旨在引导而非刁难考生,反映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思考人生的态度。即便是以“嫦娥四号”探月、“天问一号”飞天等宏大事件为背景的新课标II卷作文题,最终也回归到个人成长的“未知之境”,鼓励青年展望并积极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卷和上海卷中关于“点赞”与“认可度”的探讨,不仅映射了数字时代的人际交往特点,也深刻触及了个体价值观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关联,展现了命题的开放性和时代感。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开放性,减少了对固定观点的引导,这不仅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更高要求,也是对个性化表达与独立思考的鼓励。在这样的考试环境下,每一篇作文都成为考生展示自我见解、情感与创造力的独特窗口,高考作文因此拥有了更加丰富和深远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