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高考改革的核心议题。最近,知名艺人李雪琴在接受访问时自曝不谙水性,这番言论随即引发对她2013年凭借游泳二级运动员资格享受北大自主招生降分录取政策的公众质疑。正值高考录取的关键时期,此事迅速在网络上掀起波澜。对于李雪琴当年的招录情况,各方声音不断。有北京大学校友出示成绩记录以示支持,相关认证机构亦回应称初步核查符合资质标准。真相究竟如何,还需静待官方调查结论。然而,此事件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何一名考生多年前的录取争议,至今仍能触动社会对于教育公平的集体焦虑神经。
国家设立各类加分政策,初衷旨在挖掘特殊人才及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既鼓励偏才怪才,也确保社会结构活力。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度牺牲“公平”以换取“效率”,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以体育特长生加分政策为例,该政策出台于1987年,旨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及缓解高端体育人才短缺,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崛起贡献显著。但时至今日,若仍将体育人才选拔置于教育公平之上,显然已不合时宜。
近年来,不断曝光的特长生加分漏洞事件,严重削弱了此类政策的公信力。部分运动员等级证书含金量存疑,替考作弊现象频现,某些小众或依赖器材的项目也被纳入评级,导致“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饱受公众质疑。
自2005年起,随着“阳光工程”的实施,教育部门与高校采取多项措施,有效保障了招生工作的公正性,获得社会广泛好评。2014年新高考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公平原则,特别是关于减少加分项目的改革尤为引人关注。2015年和2019年,教育部门两次清理规范高考加分项目,明确规定取消包括体育特长在内的多项加分类型,确保当前高考制度下不再有体育加分的便捷通道。
实际上,除高考外,已有多元化的特殊人才选拔机制,如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让具备体育特长的学生在满足一定文化课要求下进入优质高校,这种途径更加公开透明,减少了公众的不平感。
公众更深层次的忧虑,在于新高考改革进程中,科学合理的多元化选材体系是否会被信息不对称、家庭背景差异等因素影响,产生新的不公。如同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虽旨在突破应试教育框架,却因推荐权集中及潜在操作空间遭遇公众质疑。
维护高考公平,并不意味限制特定目标的教育项目。以奥赛为例,尽管其加分权重历经调整,但并未减弱学生参与热情,反而吸引了更多真正热爱科研的学生以平常心参与,从教育培养的角度看,益处明显。
公众对李雪琴运动员身份的质疑,根源在于对教育公平的敏感与重视,而非针对个人。过往高考丑闻频发,促使公众对此类事件反应强烈。面对质疑,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视为对试图利用“公平”漏洞行为的一种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