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在6月27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尽管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近期表达了希望更多中国学生赴美深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愿望,而不是专注于如粒子物理学这样的高科技领域,但这种言论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的忧虑——美国担忧自己培养的顶尖科技人才正助力中国成为其竞争对手。
坎贝尔在对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讲话中暗示,相较于中国学生钻研高级科技,他更期待见到印度学生群体在美国科技及其他关键领域内的显著增长。然而,这番言论不禁让人思考,一旦印度也崛起为与美国竞争的力量,美国又将如何应对?
文章还批评了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留学生和华裔科研人员的不友好态度,这实际上与美国自身STEM领域生源短缺,依赖中印留学生填补空缺的现实相矛盾。作者讽刺地指出,按照坎贝尔的逻辑,似乎期望中国学生花费巨资在美国获得缺乏实际就业价值的学位,但这显然低估了中国家长的智慧。他们完全可以选择让孩子在国内接受高质量的STEM教育。
文章最后以一种讽刺的口吻提醒,历史上许多具有破坏性影响力的人物往往出身于艺术和人文背景,而非自然科学领域,这似乎是对坎贝尔及其新保守主义同僚试图推动新冷战思维的一种暗讽。总而言之,文章通过对比和反讽,揭示了国际教育交流背后复杂的利益考量与战略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