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大桥通车 从中山去深圳近了 打造半小时生活圈

导读 深中大桥通车 从中山去深圳近了6月30日,经过7年的艰苦建设,一项世界级的跨海集群工程终于实现了全线通车,标志着深中通道从规划图上的“...

深中大桥通车 从中山去深圳近了

6月30日,经过7年的艰苦建设,一项世界级的跨海集群工程终于实现了全线通车,标志着深中通道从规划图上的“Y”形转变为现实中的“A”形连接,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起一条黄金内湾通道。深圳与中山之间因此进入了“同城时代”,两地居民穿越珠江口东西岸无需再绕行虎门大桥,行车时间被大幅缩短至半小时以内。深中大桥通车 从中山去深圳近了!

深中通道作为一项集桥梁、岛屿、隧道及水下立交于一身的超级工程,总长度达到24公里,其中桥梁部分约为17公里。今年4月,该通道的桥梁工程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荷载测试,并荣获被誉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

面对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和极高的建设技术要求,建设者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中交二航局的项目团队创新性地使用了“锁扣钢管桩+工字型板桩+平行钢丝索”自平衡柔性围堰技术,仅用45天便完成了人工岛的快速建设,这一壮举为在广阔海域上搭建大跨度悬索桥开创了先例。

技术负责人肖文福解释说,深中通道的锚碇如同深埋海底的巨型秤砣,东西两侧的锚碇共同承载着主缆和钢桥面的巨大拉力。团队通过地连墙施工穿透中风化岩层,确保锚碇坐落在坚硬岩石上,从而形成稳固的支撑结构。

考虑到夏季是大湾区台风频发的季节,为保障上部结构施工安全,必须抢在台风来临前完成主桥的合龙工作。设计团队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包括超宽钢箱梁的设计与架设、斜拉索的特殊预张拉技术,以及主梁分阶段焊接等,有效克服了施工中遇到的大变形和空间限制难题,确保了中山大桥的成功合龙。

在桥梁桩基施工方面,中交二公局采取了装配式钻孔平台的模块化设计方案,不仅提升了作业的灵活性,还大幅降低了材料浪费。这些技术创新和优化策略显著提升了工程的效率与质量。

深中通道的落成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大湾区的关键节点城市,深圳与中山的紧密连接将进一步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其示范效应和辐射能力对整个湾区的繁荣至关重要。深中通道不仅树立了世界跨海通道建设的新标杆,还贡献了宝贵的深中经验、广东模式与中国智慧,展示了中国在跨海工程领域的创新实力与成就。深中大桥通车 从中山去深圳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