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对于罐车混用调查,应该共情而不是打“国际斗争”的横炮

导读 罐车混用乱象以及媒体和舆论严厉批评这一现象表示质疑。他们的观点集中为:涉事的包括买方、卖方和运输方,为何要突出中储粮这家国企?为何...

罐车混用乱象以及媒体和舆论严厉批评这一现象表示质疑。他们的观点集中为:涉事的包括买方、卖方和运输方,为何要突出中储粮这家国企?为何不同时找出买家公司,不指明那些油的流向和用途?他们质疑这是意识形态斗争,是设置议题带节奏,甚至提出这是外国资本操纵的对中国国有粮油公司的打击。

老胡认为,对媒体的曝光不是不能质疑,但是质疑的方向首先应该是曝光的核心内容是否站得住脚,比如提出与原报道相反的证据,或者论证原报道举证无法支持其主要结论,报道存在重大逻辑错误,等等。但是那些质疑者在这些方面都没有做什么,未能否定原报道关于“罐车不清洗就拉食用油”这个最基本的曝光内容,而是要求曝光者给出这一重点曝光情况之外的其他线索,并且质疑报道者的意图,没有根据地、仅凭想象就指控报道者和后续评论者存在恶意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的。我认为这是极不严肃的,无论那些人的初衷是什么,但是在国务院已经决定彻查“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问题”的时候,其效果是在公众对这件事的认知上搅混水。

原报道集中曝光了罐车运完煤制油不清洗就装运食用油的惊人情况,由于这是正规媒体3名记者长时间调查后写出的报道,它在舆论层面会形成相当的可信性。包括国内多家中央媒体在内的许多舆论机构都将新京报的这篇报道当作可信信源直接使用,这样做虽然并非百分之百保险,但是它是这种情况下行业内后续议论和跟进的常规做法,无以指摘。

而之所以中储粮的名字被舆论点得最多,一是因为它是中字头国企,在人们的通常意识里,这样的国企理应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方面;二是因为在媒体曝光发生后,中储粮最早做出正式回应,而且在这一正式声明中,没有文字表示否认该公司下属企业行为的报道。另外,声明的一开始用了一段这样的话:“针对近日媒体关于罐车运输油罐混用的报道,公司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而声明的标题是:“中储粮开展粮油运输工具污染风险大排查”。不能不说,这一声明强化了很多人对中储粮没有否认新京报调查举证的印象。

事实上,原报道在7月2日刊登并且上网了,一开始该报道处于慢热中,是中储粮的回应声明以及它没有否认报道的举证让事件出现新发酵,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之前的热度。

食品安全的问题十分重大,人民群众非常关心。新京报的报道跟踪举证了2辆混装车运送煤制油后未清洗就分别从汇福粮油和中储粮拉走食用油的例子,并且引用了多名罐车司机和知情者讲述,也做了其他现场观察。这一报道足以触动人们的警觉和担忧,并让人们产生罐车混用不是个例的联想,舆论形成巨大关注实属自然反应。人民群众不是木头,大家关心自己的食品安全,这是权利,也是正常的人性。提出“那些被污染的食用油去向了哪里”“是由哪些公司购买的”,这些问题都成立,媒体可以做进一步的追踪报道,披露更多详情,但是用这些答案的缺失来质疑原调查报道是“别有用心”“专门针对中储粮”,则完全不成立。

事实上,围绕所报道的乱象还有更多疑问需要揭开,但那些疑问不太可能在一篇报道中详尽给出答案。老胡作为一个老媒体人,我很了解,形成那样的原报道已经需要付出极其巨大的工作量,它完成了对罐车混装的追踪揭露,已经很不容易。即使我们可以向原报道要求更多答案,但完全没有专业性理由、更无道义对完成该报道的几名记者大搞“是什么目的写这篇报道”的诛心之论。

如果说这3名记者“别有用心”,那么那些央媒的评论员对该报道持肯定态度,并且使用该报道的结论,他们“是何居心”呢?中国主流媒体在这样的大是大非上不会糊涂,一些人对整个主流媒体界就此事发出道德质疑,我认为他们没有依据。在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彻查事件,严惩责任人和涉嫌犯罪者的强大呼声面前,我认为我们大家都应加入进去共情,而不是打“意识形态斗争”或“国际斗争”的横炮,造成客观上的干扰。

国务院食安办会同多部门的联合调查一定会不负众望,给出权威结论。老胡认为,无论我们现在有什么想法,都要以调查结论为准。如果上述原报道最终被证明存在重大事实错误,主要结论不成立,那么相关记者和所在媒体都将付出沉重代价。但如果基本事实是对的,相信国家一定会在食品安全领域开展一场强有力的打击和治理行动,确保食品安全,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体现。那种情况下,天也塌不下来,中国社会将共同参与到食品安全改进和改善任重道远的进程中去,我们的社会一定会不断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