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发布一系列公告,宣布了三项重要金融政策调整:一是将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利率从1.80%降至1.70%,并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模式;二是自当月起,中期借贷便利(MLF)参与机构若有出售中长期债券需求,可申请阶段性减免MLF质押品;三是调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降至3.35%,5年期以上降至3.85%,分别下降10个基点。这些措施旨在完善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强化7天逆回购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的地位,同时对稳增长目标给予更高重视,反映出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政策的积极应对。
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中国央行选择在重要会议闭幕后立即行动,超出市场普遍预期的9月降息时间点,显示出对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决心。近期,由于美国通胀数据降温及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加,人民币汇率压力有所减轻,加上银行体系净融出余额趋于稳定和净息差状况改善,为降息创造了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还鼓励市场机构出售中长期债券,通过减免MLF质押品要求,试图维持收益率曲线的正常形态,既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又避免长端利率因短期因素过度走低。市场对于这一系列政策的实际影响存在讨论,包括MLF未来的角色变化及其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和市场操作策略的潜在影响。
关于市场影响,虽然MLF质押品减免措施旨在促进中长期债券市场活动,但实际上,银行主动大量出售此类债券的动力可能受限于流动性指标压力不大及贷款投放考量。未来,随着MLF重要性减弱及高额到期规模,其余额或逐渐减少,除非MLF利率有显著下调。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可能探索降准、发行存单或借助央行在二级市场的操作来调整流动性。
对于市场关心的降息是否为一次性事件,分析指出,鉴于今年上半年稳增长挑战及外部环境变化,此次降息很可能是新降息周期的开端,预示着后续更多货币政策调整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