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入欧,难题不只是关税 再生塑料门槛待跨越

导读 中国车企入欧,难题不只是关税欧盟宣布对中国三家电动车企业在欧洲销售的产品展开反补贴调查,并决定征收关税,这让试图借电动车“逆袭”欧...

中国车企入欧,难题不只是关税

欧盟宣布对中国三家电动车企业在欧洲销售的产品展开反补贴调查,并决定征收关税,这让试图借电动车“逆袭”欧洲市场的中国品牌车企面临着战略调整。部分信心满满的本土车企选择加速欧洲本地化的生产布局,例如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奇瑞接手巴塞罗那前日产工厂并计划年内投产,以及上汽名爵、吉利-沃尔沃等已具备欧洲生产基地的企业。

然而,在积极本土化生产的过程中,一个关键因素似乎被普遍忽视——欧盟《报废汽车法规》的新规定。法规要求自2030年起,欧洲市场的新车必须使用至少25%的再生塑料,其中25%需直接来源于报废车辆,相当于每辆新车塑料成分中需有6.25%的回收塑料。这一政策引起了广泛讨论,尤其是对其实施难度的质疑。

鉴于塑料在减轻车重、提升燃油效率上的重要作用,汽车行业对塑料的需求持续攀升,欧洲平均每辆车含150至200公斤塑料。这意味着每辆车需包含至少37.5公斤的回收材料,这对塑料回收技术和供应链构成了重大挑战。专家警告,若2030年前回收机制不完善,或回收材料短缺,将可能导致运输能耗增加,与低碳目标背道而驰。

此外,不仅是汽车,欧盟还要求消费类PET瓶到2030年至少30%使用再生塑料,预示着循环经济模式将在多个行业推广,对汽车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提出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多家国际车企已先行采取行动,如沃尔沃承诺2025年新车塑料的25%来自可再生原料,其他品牌如奔驰、宝马、奥迪等也纷纷跟进,研发再生塑料应用。例如,沃尔沃EX30车型大量采用再生材料,而丰田则计划到2050年将再生材料的采用率提升至30%以上。现代汽车也在强化塑料回收技术,并为满足欧盟法规制定具体计划。

相比之下,中国车企虽有进展,如吉利和蔚来在循环材料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回收体系复杂、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要实现2030年的目标,中国车企需加强产业链合作,优化回收拆解流程,推动材料标准化,构建循环经济模式,这将是其在欧洲市场稳固地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