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山海为远 携手共谱新篇|京蒙帮扶送来“及时雨” “小金鸭”孵出致富大产业

导读 央广网北京8月7日消息(记者庞婷)夏天的内蒙古,天气总是多变。一场大雨的突然造访,打破了山野的宁静,烟雾笼罩下,一排排肉鸭养殖棚舍连...

央广网北京8月7日消息(记者庞婷)夏天的内蒙古,天气总是多变。一场大雨的突然造访,打破了山野的宁静,烟雾笼罩下,一排排肉鸭养殖棚舍连绵不断。雨点打在棚舍的屋顶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内蒙古喀喇沁旗西桥镇草地梁村的张春山正忙着打理鸭舍,洗棚、消毒,再过几天,这里将迎来新一批鸭苗。

张春山的养殖小区共有12栋(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3年前,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张春山“加盟”内蒙古九牧合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小区,做起了肉鸭养殖,在近100亩地的养殖场里养殖了17万只肉鸭。“我们这个养殖小区共12栋,肉鸭年出栏60万只,行情好的时候每只鸭子净收入2元多,一年能增收几十万元,还能给周边的老百姓提供就业岗位,让大家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养殖小区的鸭苗、饲料都由九牧合公司统一提供,还有专业的技术人员驻场指导。”张春山告诉记者,现在的养殖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自动化管理,工人只需定时给鸭子上料、打理鸭舍,大大减轻了养殖户的工作量。

九牧合肉鸭屠宰分割生产线(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喀喇沁旗大力发展鸭产业,通过引进内蒙古连盛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锦都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九牧合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一个拥有养殖、孵化、屠宰加工、饲料生产、熟食加工、血制品、冷链物流的产业集群,带动孵化、加工、运输等行业快速发展,辐射周边1万多名群众增收致富。

但一项新产业的发展往往并非一帆风顺。几年前,九牧合公司总经理刘玉光,还在为种鸭蛋和鸭苗总要在内蒙古和山东两地远距离运输的问题头疼,为了完善产业链布局,刘玉光决定投资建设当地的孵化场。2021年,京蒙帮扶资金送来“及时雨”,投资2000多万元助力建设肉鸭孵化中心——内蒙古锦都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步入生产车间,各种机械化设备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排排种鸭蛋整齐排放,等待着选蛋分级自动化设备和人工的双重筛选,合格的种蛋会通过移盘机“登上”洗蛋车,送往淋浴间清洗消毒,等待上孵。经过25天的孵化落盘至出雏机,静待出壳,就完成了由蛋到苗的蜕变。3天后,小鸭子破壳而出,将被送往各大养殖基地饲养。

这座肉鸭孵化中心内配套孵化室、出雏室、蛋库、洗蛋间等生产用房,采用现代化全自动控制孵化机孵化肉鸭种蛋,能够自动化控制孵化种蛋所需的温度、湿度、新鲜空气等条件,节省人力的同时提高孵化率。该项目的建设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内蒙古鸭蛋只能运往山东孵化的问题。

“没有厂房的时候,种蛋要运往800公里外的山东,等到孵出鸭苗后再运回来,不仅运输成本高,还有疫病传播的风险。有了京蒙帮扶资金,帮我们把厂房基础设施建设建起来了,就近就能孵化,为当地养殖户提供了优质的鸭苗,不用长途运输,减少了运费,为企业和养殖户降本增效。”内蒙古锦都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连军算了一笔账,“1只种苗从山东运过来运费大概是0.2元,运输过程中的鸭苗损耗大概在1%到2%。孵化中心建成后,周边最远的养殖户离这也就100多公里,开车1个多小时就能到,每只鸭苗的运费也就4、5分钱,每只能省运费0.1元到0.15元。”

2021年5月,北京市第六批东西部协作内蒙古挂职干部团队来到内蒙古,推动落实北京市区两级援助资金19.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05个,引导新增落地投产企业97个,引导企业等社会投资36.48亿元,共建产业园区51个,援建帮扶车间167个,帮助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01.1亿元。

在京蒙帮扶资金支持下建设的肉鸭孵化中心,现在年孵化肉鸭6600余万羽,带动当地群众50余人就业增收。

近年来,在龙头企业的拉动下,喀喇沁旗现有肉鸭养殖场(小区)65个,存栏数360万羽,出栏5000万羽,孵化鸭苗8000万羽,产蛋1.4亿枚,肉鸭屠宰产能5200万只,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各类产品远销东北、西北、华北、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