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厉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在汉语中,“惕厉”是一个较为文雅且富有深意的词语,常用于表达一种警觉、自省、谨慎的态度。为了更好地理解“惕厉”的含义及其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其释义、出处及用法。
一、
“惕厉”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常见于古典文献和文言文中。其核心含义是“警惕、戒慎”,强调人在面对事物时应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与自我约束力。在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文学、历史或哲学语境中仍有一定价值。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记载,“惕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 警惕、戒惧: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错误保持警觉。
2. 自励、自勉:表示自我激励、自我反省,以达到更高的道德或行为标准。
3. 严肃、庄重:有时也用于形容态度上的认真与慎重。
此外,“惕厉”在古籍中常与“自强”、“修身”等概念结合使用,体现出儒家思想中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拼音 | 出处 | 释义 | 用法示例 |
惕厉 | tì lì | 《左传》、《论语》等 | 警惕、戒惧;自勉、自励 | “君子居安思危,惕厉不息。” |
自我约束、谨慎行事 |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斯可谓之惕厉矣。” | |||
严肃、庄重 | “言行举止,须得惕厉。” |
三、结语
“惕厉”作为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在古代文学和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其内涵丰富,体现了古人对自我修养和人生责任的深刻思考。通过查阅《汉语大词典》,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这一词语的本义与演变,从而在阅读古籍或研究传统文化时提供帮助。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词语或古文背景,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辞源》等权威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