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如麻历史典故】“杀人如麻”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成语,用来形容战争或暴政中大量杀人的惨状。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的是秦末战乱时期,项羽在攻城略地时所表现出的残酷手段。
一、典故来源
“杀人如麻”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乃命诸将曰:‘凡所不降者,皆坑之!’于是大屠杀,死者不可胜数,杀人如麻。”这里的“杀人如麻”形象地描绘了项羽在攻城时对敌军和百姓的屠杀行为,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
此外,在《汉书·王莽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天下骚动,民不聊生,杀人如麻。”这说明“杀人如麻”不仅用于描述项羽的行为,也常被用来形容其他历史时期的血腥事件。
二、成语含义
“杀人如麻”字面意思是“杀死的人多得像麻一样”,比喻在战争、暴政或动乱中,死亡人数极其庞大,令人触目惊心。该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于批评残暴的统治者或战争中的无差别屠杀。
三、使用场景
1. 历史评价:常用于评价古代帝王或将领的暴行。
2. 文学作品: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用以渲染战争的残酷性。
3. 政治批判:现代语境中,也可用于批评某些政权的镇压行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杀人如麻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汉书·王莽传》 |
| 原意 | 形容杀人数目极多,如同麻一样繁杂 |
| 引申义 | 比喻战争或暴政中大量无辜者的死亡 |
| 使用场合 | 历史评价、文学描写、政治批判 |
| 褒贬色彩 | 贬义 |
| 常见搭配 | “杀人如麻,血流成河”、“杀人如麻,民不聊生” |
四、历史背景分析
“杀人如麻”这一说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当时的社会动荡、权力斗争密切相关。例如:
- 秦末战乱: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诸侯混战,导致大量平民死于战火。
- 楚汉争霸:项羽虽为英雄,但其军事手段极端,造成大量伤亡。
- 王莽篡位:王莽新朝时期,因政策激进,引发民变,百姓流离失所,死亡惨重。
这些历史事件都反映出“杀人如麻”背后的社会现实,即暴力和混乱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现象。
五、总结
“杀人如麻”作为一则历史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血腥与残酷,也警示后人珍惜和平、反对暴政。在今天,它依然具有深刻的历史教育意义,提醒我们关注战争带来的伤害与人性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