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公路自行车比赛,中国唯一的选手吕先景,足足骑了7个小时,排名68,是近30年来中国首个完赛的运动员。本届奥运会以来,像这样的国内小众项目运动员和项目本身都颇受关注。大家看奥运时的心态越来越开放,不止看那些夺金热门项目,也爱看这些有趣的冷门项目。
今年的冷门小众项目上,中国队有了出乎意料的表现。很多为中国首次挺进奥运会,名次上也有重大突破。但其实,不少选手都是其他运动转项而来。六七年前,体育圈推行“跨界选材”的改革,虽颇具争议,但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了许多“熬不出头”运动员的救星。
优秀的小众运动员雨后春笋般集中地冒了出来:自由式小轮车的邓雅文、女子冲浪的杨思琪。还有速度攀岩的伍鹏等。转项的运动员,需要抛开所有的技巧与定式,回归运动员们最基础的维度如四肢能力、爆发能力、核心力量等进行选拔。许多选手在接触新项目前对此了解甚少。
“跨项选材”打破了运动员训练、选材的封闭圈,也能短时间内填补小众领域的空白。选材的理想状态:是“不拘一格选人材”,同时吸纳有天赋的民间爱好者和体校运动员。
参加小众项目,带领小众文化出圈,促进其商业化进程,是一切职业化运动的基础,尽管现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相信并期待,许多项目职业化的未来已在来的路上。